我們從秦磚漢瓦的歷史煙雨中走來
我們從莫高窟壁畫的飛天神韻中走來
我們從大國崛起的驚濤駭浪中走來
我們雕琢金碧輝煌的雄偉殿堂
我們點燃繁花似錦的人間煙火
建筑裝飾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行當,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不論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神廟、羅馬的斗獸場,還是秦宮漢闕,其建筑裝飾都體現了高超的技術水平和藝術造詣,不僅美化了建筑,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
當代建筑裝飾是一個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形成并迅速壯大的新興行業。新興的建筑裝飾行業,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那就是改良人類的生存環境,營造安全、舒適、便捷的生存空間和生活方式,以此滿足人們對建筑的功能使用需求和審美需求??焖侔l展的建筑裝飾行業,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同時也帶動了眾多行業的發展,拉動了社會需求,推動了社會消費,解決了千萬人的就業問題,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一、應運而生——當代中國建筑裝飾行業的形成和早期發展(1979~1992年)
1979年的春天,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浩蕩的東風,吹綠了原野,吹紅了鮮花,也吹開了人們的笑臉。這是大自然的春天,也是中國人精神上的春天。春意盎然,春心蕩漾,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期待。
春節一過,時任中國建筑工程總局副局長的張恩樹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著手籌劃、組織出國考察,了解先進國家的建設情況。
“到了科威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室內裝修。發現他們很有錢,房子裝修得很好,才開始知道室內裝修這個行當?!睆埗鳂湔f,“那時咱們是計劃經濟時代,哪有裝飾?我們居住的房子大都是公房,水泥地面,石灰墻?!笔堑模敃r中國絕大多數人都住在這樣質量粗糙的房子里,筒子樓、公共廁所、公用廚房、街道浴池是人們生活的常態,一個家庭連完整獨立的空間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家居的裝飾裝修了。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不再滿足于建筑簡單的使用功能,而開始追求更加美觀、舒適、個性化的居住環境。這種需求的轉變,為建筑裝飾這個古老的行當,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1.旅游飯店——當代建筑裝飾市場從這里起步
“我國的建筑裝飾行業起步于80年代。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直接推動了建筑裝飾行業的形成與發展?!碧岬疆敶b飾行業發展的開端,張恩樹這樣說道。
1979年初,國務院決定將旅游飯店列為首批對外開放、利用外資的行業之一,成立了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陳慕華和時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廖承志等組成的利用僑資外資籌建旅游飯店領導小組,下設籌建旅游飯店領導小組辦公室,地址設在國家旅游總局。
這年春天,廖承志邀請了一批著名香港商人到北京訪問,其中包括利銘澤、霍英東、李嘉誠、馮景禧、胡應湘和彭國珍。廖承志希望這些香港大亨慷慨解囊,在北京、上海、廣州和南京等大城市投資建設若干家大的中外合資酒店?;粲|看好內地經濟騰飛的前景,決定“試水”廣州,建設五星級賓館,成為首個響應改革開放的香港企業家。
1979年4月5日,白天鵝項目得到來自國家最高決策層的批復,這份《國務院利用僑資外資籌建旅游飯店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霍英東在穗建造旅游飯店的請示報告》兌現了人們迫切的期待。4月10日,霍英東和原廣州市旅游局簽署正式合作協議。協議約定:雙方共同投資2億港元,在廣州沙面建設一幢高達34層的賓館。7月,霍英東開始在沙面填江造地。11月,白天鵝賓館開始全面施工。
也是在這一年,廖承志邀請了美籍華人建筑師陳宣遠來中國建設酒店。4月21日,國家旅游總局與陳宣遠集團簽訂了建國飯店合資協議書:合資建設一家中等規模、中等檔次的飯店。
同年10月26日,國家旅游總局和美國伊頓發展有限公司正式簽訂合同,決定共同投資在北京建造一座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高檔旅游飯店,即北京長城飯店,并很快獲原國家計委批準立項。
1980年6月27日,北京建國飯店破土動工興建;
1981年3月10日,長城飯店正式開工建設;
1982年3月9日,北京建國飯店試營業;
1982年10月16日,白天鵝賓館試營業;
1983年12月10日,長城飯店試營業。
與這幾個飯店同時或稍后建設的北京的香山飯店,上海的華亭賓館、虹橋賓館,廣州的中國大酒店、花園酒店,南京的金陵飯店等都陸續建成。到1982年底,14個沿海開放城市,已建成酒店面積183萬平方米,3萬多間客房。
正是在這些旅游飯店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建筑裝飾行業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港澳地區和國外的建筑商蜂擁而入,他們在我國建筑裝飾工程和裝飾材料制品市場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雖然我國付出的代價是相當昂貴的,但是,由此引進了現代裝飾技術,促進了裝飾材料制品的發展,培養了現代建筑裝飾隊伍?!睆埗鳂湔f。
2.深圳特區——當代建筑裝飾企業在這里興起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深圳特區位于廣東省的東南部沿海地區,東起大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畔的蛇口工業區,總面積初始為327.5平方公里,后隨著城市的發展有所擴展。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旨在吸收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模式。
深圳,這塊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前沿陣地,吸引了大量投資和建設項目,成為當代裝飾業真正的興起之地。一群在裝飾行業領先的企業家在這里淘金、創業,一批知名的裝飾企業在這里誕生,并把裝飾業的火種播向了全國。
1981年7月2日,中國海外建筑工程公司與深圳市規劃設計管理局合資成立了深圳裝飾公司(后改名為深圳海外裝飾工程有限公司),這是我國第一家專業化的建筑裝飾企業。當月,他們承接到了第一個工程,即第一座大型商場—深圳友誼商場裝飾工程。
初創時期的深圳經濟特區,在體制上倡導“一業為主,多種經營”。深圳最初成立的裝飾企業遍地開花,工業系統有,建筑系統有,文化系統有,外貿系統也有,甚至連牛奶公司及一些街道辦事處也辦起了裝飾企業。
1983年,深圳市福田區政府下屬南沿街道辦和香港祥利裝飾公司合資成立了深圳南利裝飾工程公司。20世紀90年代,南利裝飾立足深圳,布局全國,承接了多項著名的裝飾工程,走出了多位行業精英,在裝飾史上濃墨重彩地書寫了一段傳奇篇章。
1983年,深圳市文聯創辦了三產深圳市文華實業開發公司,1985年2月,他們和香港駿業工程公司合作,成立了深圳市文業裝飾設計工程公司。多年以后,文業裝飾的很多項目經理成為深圳乃至全國裝飾界中堅力量。
1983年,深圳市政府直屬企業—深圳市裝飾工程工業公司,從家樂家私公司分離出來,1985年4月,公司更名為深圳市裝飾工程工業總公司(后改名為深圳市深裝總裝飾工程工業有限公司)。
1983年,西安美術學院的張維君教授到深圳創業,成立了一個從事平面、商標設計的小經營部—深圳市美術包裝裝潢設計中心。4年后,該中心發展為深圳市美術裝飾工程公司。
1983年,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深圳公司成立了深圳粵航裝飾工程公司。
1984年,深圳市美芝裝飾設計工程公司成立。
1984年,深圳市三防指揮部(后稱深圳市水利局)發展多種經營時,成立了洪濤水利綜合發展公司。1985年1月,公司內專營裝飾工程的部門注冊成立公司,名為深圳市洪濤裝飾工程公司。
1985年5月,深圳市商業總公司更名為深圳工業品貿易集團,成立了深圳市晶宮設計裝飾工程公司。
……
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深圳裝飾公司發展到100多家。1990年12月25日,建設部審批的第一批26家裝飾施工壹級企業中,深圳裝飾公司占據7席。
3.朝氣蓬勃——建筑裝飾行業初具規模
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沉睡的大地,中國經濟的脈搏開始強勁跳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建筑裝飾企業在全國各地順時而生。在深圳特區燃起的星星之火,逐漸形成燎原之勢。
1984年,浙江中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1984年,上海大華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84年,青島市裝飾總公司成立;
1984年,中國室內成套用品總公司成立;
1985年,常州常泰建筑裝潢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85年,四川華西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86年,上海華鼎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86年,浙江杭州武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86年,江蘇吳縣建筑裝潢園林工程公司(金螳螂前身)成立;
1986年,中建八局裝飾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1987年,上海藍天房屋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87年,上海市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88年,黑龍江國光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89年,沈陽白云穗港裝飾有限公司成立;
1989年,浙江環影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89年,浙江上虞縣章鎮工藝裝潢廠(亞廈前身)成立;
1990年,北京建筑裝飾工程公司成立;
……
在企業數量快速增加的同時,建筑裝飾產業的市場規模也在迅速壯大,建筑裝飾已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1985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條新華社的簡訊:《新興賓館室內裝飾業正在崛起》。這是《人民日報》第一次提及裝飾業。兩天后,該報更是刊登了《富有活力的室內裝飾業》一文,將室內裝飾業定義為:各種建筑的室內設計、施工、室內用品組套生產、組套供應的系統工程;是與建筑結構處于平行的、同等地位的體系。該文同時指出:室內裝飾業在我國已經開始成為一個富有活力并且擁有廣闊市場的新興行業。
1988年開始,因國家采取治理整頓方針,壓縮基建,緊縮銀根;1989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遇到了諸多干擾,經濟發展變緩。在這樣艱難的大環境中,中國建筑裝飾行業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依然保持著快速的增長。
同時,建筑裝飾的設計水平、施工管理也有較大的進步。北京飯店貴賓樓、亮馬河大廈、廣州白云賓館、上海城市酒家等精品工程的完工,表明中國裝飾企業已初步具備參與國際招標的競爭能力。
隨著產業鏈逐漸完善,材料配套能力快速提升,國內中高檔賓館的裝飾材料和用品國內配套率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20%~30%上升到90年代初的70%~80%。此外,家庭室內裝飾熱在城鄉持續升溫,僅北京市這幾年新開張的裝飾材料商店就約有幾千家;地處西北的蘭州市也有幾百家出售裝飾材料的商店攤鋪,年銷售額超過2億元。
4.勇擔重任——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為行業發展護航
1982年,時任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總經理的張恩樹來到深圳,考察了中建總公司在深圳成立的深圳海外裝飾公司。他敏銳地覺察到裝飾行業在國內將大有前途。而我國當時的建筑裝飾業剛剛萌芽,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滿足不了當時經濟發展的需求。從全國范圍來看,建筑裝飾業迫切需要一個統一協調的部門對這個新的行業進行通盤規劃,協調開發。
“那時我們就在想用什么辦法,能夠帶動各方面—因為裝飾包括設計、施工、材料,還涉及冶金、紡織等相關產業,所以就琢磨成立一個裝飾協會。”張恩樹向政府主管部門提出了建議。當時的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肖桐連續召開了兩次會議,對協會的成立問題進行專題研究。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醞釀籌備,1984年9月11日,經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批準,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時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肖桐、戴念慈,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總經理張恩樹,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科技局局長許溶烈等有關方面負責人共計60余人參加了成立大會。大會選舉產生第一屆理事會,肖桐任名譽理事長、張恩樹任理事長,同時大會還通過了協會章程。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于11日成立。這個協會將協助有關部門研究建筑裝飾行業技術經濟政策,制定技術標準和產品發展規劃;溝通生產、供銷、科研、設計、施工渠道;還將在政府部門授權下對產品進行鑒定、評比。”(《經濟日報》1984.09.13第一版)
成立之初,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就有了清晰準確的定位:協會要為中國建筑裝飾業的發展護航。同時,明確了協會的主要任務:一是通過協會加強與科研、設計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系;二是努力打通產、供、銷渠道,協調產需之間的聯系和合作;三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組合、安排新產品的研制,組織開展技術引進、技術推廣和技術咨詢工作;四是加強產品性能和質量管理,以使產品低劣、分散生產、互不協調的現狀得到改善。
時任協會領導還提出了四項重要工作:一是盡快完善協會的組織建設。協會組織應該從小到大,逐步發展,協會的各專業分支機構也應逐步建立與完善起來。二是結合設計和生產單位的需要,著手組織匯編建筑裝飾產品目錄、樣本和有關技術標準和技術資料,積極開展技術交流工作。三是根據建設部的要求,與設備配件出口國公司密切配合,組織編制發展規劃和新產品的試制計劃,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當時的工作重點是積極引進世界先進技術,立足于組織生產和推廣,爭取3~5年內使中國建筑裝飾技術有一個較大發展。四是發揮我國在國外承包工程中先進技術引進的優勢,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產、供、銷配套技術網。通過縱橫協調,推動聯合,保護競爭,促進行業發展。
中裝協在成立當年的12月10日,就編制了《建筑裝飾產品發展“七五”設想》,并下發全國建筑裝飾企業征求意見。嗣后,中裝協積極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加強行業的法治建設,參與了建設部所有關于建筑裝飾立法方面的調查研究、文件起草、宣傳貫徹等各項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立并逐漸完善了中國建筑裝飾行業的法律框架。中裝協主要參與制定了以下法律和行業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四部法律;
《建筑裝飾裝修管理規定》和《家庭居室裝飾裝修管理暫行辦法》等兩個管理辦法;
《建筑裝飾工程施工企業資質等級標準》《建筑幕墻工程施工企業資質等級標準》和《建筑裝飾設計單位資質分級標準》三項資質標準;
《建筑裝飾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JG73—91)、《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GB50222—95)和《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范》(JGJ102—96)三項技術規范;
《全國統一建筑裝飾工程預算定額》和《關于發布工程勘察和工程設計取費標準的通知》兩項收費標準。
《建筑裝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和《建筑工程設計合同》兩份合同范本。
從1985年開始,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便積極舉辦各種行業活動,討論問題、研究對策、交流經驗,對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85年6月8日,中裝協與中國建筑物資公司聯合召開的第一次新產品試制工作會議—建筑裝飾新產品試制工作會議,安排了22項新產品試制任務,對于新產品的試制、開發和推廣有重大意義。
1990年,中國建筑裝飾協會與廣州、深圳建筑裝飾協會聯合舉辦的首屆中華建筑裝飾博覽會,參觀者3000余人次,成交額1100萬元,121家廠商展示了新型國產飾材及制品,推動了新材料的開發與推廣。此外還有一些各具特色的訂貨會,如協會與中國建筑學會科技咨詢中心、北京市利康集團公司聯合主辦的1992全國建材及裝飾裝潢材料北京訂貨會、1993全國建筑裝飾裝修材料及室內配套用品北京訂貨會。尤其是1994年3月4日,由協會單獨主辦的首屆全國建筑裝飾行業訂貨會創下4項全國紀錄:參會廠商420家,產品2100種,與會者近5萬人,成交額5億余元。訂貨會期間,新組建的建設部建筑業司在時任司長姚兵帶領下,全司人員到會考察,在建設部歷史上尚屬首次,對全行業是個很大鼓舞。
5.迎接大考——亞運會的機遇與挑戰
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辦。這不僅是中國體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展示國家形象、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
為了成功舉辦這次亞運會,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投入相當大的人力和財力,修建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是我國第一個承辦大型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的體育場館建筑群,工程總面積為39.32萬平方米。這些場館在設計理念、科技含量和使用功能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外,該中心還注重環保與節能,采用了多種先進技術和材料,展現了當時中國體育建筑的最高水平。
對中國建筑裝飾業來說,亞運會是一個機遇,也是一道考題。
在亞運工程的建筑裝飾施工上,深圳的裝飾公司拔得了頭籌。其中,亞運會的指揮中心匯賓大廈、人民大會堂的萬人廳、五洲大酒店、亞運村、運動員村等重要的亞運工程被深圳南利裝飾收入囊中;深圳長城家具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北京亞運村國際會議中心大廈裝飾工程和亞運村村長樓裝飾項目;深圳市建筑裝飾總公司承建了北京亞運村康樂宮裝修項目。
在裝飾材料上,亞運會組委會要求全部采用國產材料,為此動員了全國的力量,生產供應各種材料,帶動了國內建材行業的全面發展。
1986年12月,北京市新型建筑材料供應公司接受委托,承辦了第十一屆亞運會工程裝修裝飾材料展覽選用會。展會將新型建筑材料分為吊頂、墻壁、地面、門窗、照明、衛生間、樓梯、采暖、給排水、外墻、藝術裝飾材料等十大類,共有231個來自紡織、輕工、化工、有色金屬、機械、工藝美術等各行業的廠家參加,他們帶來了20多個體系、3000多個品種的產品,供亞運會工程選用。
在亞運會工程上,輕鋼龍骨和鋁合金龍骨作為吊頂材料大量被選用,石膏板、礦棉吸音板、玻璃棉吊頂板是頂板材料的主流。中高檔壁紙在亞運村及比賽場館的貴賓室、招待室、運動員休息室、記者招待室采用,其他大面積的裝飾確定使用油漆和內墻涂料。比賽場館地面以拼花木地板為主。瓷磚、陶瓷馬賽克等地磚、水磨石也在不同部位采用。除了少量純毛地毯和物美價廉、質地優良的純毛無紡地毯,混紡和化纖地毯中的長毛多元醇酯地毯、防污的聚丙烯地毯被更多地選用。浴盆以鑄鐵搪瓷浴盆為主,在亞運村的高層建筑中選用部分輕質的玻璃鋼浴盆,特殊功能的高級浴盆也被少量選用。潔具和配件以節水型為主要選用對象。暖氣片確定采用壁式掛板,鑄鐵管件和塑料管件并用。
從亞運會裝飾材料的選用可以看出,我國的裝飾材料生產業已全面化、系列化、配套化。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全國各部門、各地區通過各種不同方式引進國外建筑裝飾材料、生產技術和裝備達2000多項,花色品種已達4000多種,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檔產品比較配套,品種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裝飾業的發展有賴于裝飾材料市場的發育成熟,裝飾材料市場也只能由裝飾業的發展來帶動,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依托。裝飾行業發展帶動了輕工產品的發展,為周邊經濟,特別是裝飾材料加工、生產行業以及銷售行業提供大量機遇,促進了周邊經濟的繁榮。
《大國裝飾》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成立40周年獻禮書籍《大國裝飾》,由化工出版社出版發行